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2012 DSE題2

2012 DSE題2
 
   太近會彼此傷害,太遠又會令關係疏離。就如道家的物極必反,做事太極端反而會得反效果。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遠也會有反效果。例如春秋時期的屈原,他於侍奉的君主-楚懷王的關係太疏遠,令到楚懷王不信任他,信任那些奸臣。因此往往不接受屈原提出的治國方案,反而聽那些奸臣的話。屈原知道楚國已快要滅亡了,所以就跳河自盡。倘若屈原與楚懷王的關係好點楚懷王就可能會接受屈原的建議了。
   不但太遠有反效果,太近同樣有反效果。例如項羽和劉邦,他們兩個本身都是懷王的手下,關係很親近,但之後秦忙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而劉邦被封為漢中王,之後劉邦為了統一全國,就與項羽反目成仇,更藉著項羽的弱點擊敗了他,成王敗寇,項羽最後因為尊嚴而在烏江自刎,實在可惜。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可太遠也不可太近,否則就會物極必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在乎於中庸,在乎於平衡,只有這樣才不會有反效果。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保持中庸之道才是最合適的。例如我們東方人,我們的倫序關係與西方的並不一樣。西方的家庭的人的關係十分疏遠。而我們卻十分注重倫序,我們與家人的關係十分親密,但同時也不會讓家人有一種被束縛的感覺,十分平衡。
    以唐太宗為例,他與諫臣魏徵的關係很好,因此魏徵的諫言唐太宗也會接受令到整個國家都在一個好皇帝的統治下。到了魏徵死後,唐太宗十分傷心,並說魏徵就像一面鏡子,令他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如果他們兩人的關係並不親近,唐太宗也未必會納諫,不能令到國家國泰民安。
     總括而言,我們要懂得在人際關係上取得平衡,達到中庸之道,正如刺蝟一樣,要取暖卻不要太近,但也不要太遠,要彼此保持一段距離,這樣就是中庸之道了。

1 則留言:

  1. 立意︰
    1.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透過屈原因為和楚懷王的關係太疏遠,而令到楚懷王不接受他提出的治國方案,反而聽那些奸臣的話。他知道楚國已快要滅亡了,所以就跳河自盡和劉邦藉著項羽的弱點擊敗了他的事,帶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可太遠也不可太近,否則就會物極必反,產生反效果。在人際關係上應該要取得平衡,達到中庸之道。而且做事不要太極端。

    2. 加入了什麼中國文化思想?凡事不要太極端,要取得平衡,達到中庸之道,否則就會物極必反。


    3. 如何帶出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從人際關係太遠和太近都會有反效果,從而帶出要達到平衡,也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內容︰

    1. 文章運用了多少個例子?4個

    請分析文章運用了什麼具體例子。屈原因為和楚懷王的關係太疏遠,而令到楚懷王不接受他提出的治國方案,反而聽那些奸臣的話。他知道楚國已快要滅亡了,所以就跳河自盡的這個例子,令人知道關係太疏遠會有壞處,這樣的壞處不容小覷。劉邦藉著項羽的弱點擊敗了他的這個例子,讓人明白關係太近同樣會有壞處,成王敗寇,如果項羽不是和劉邦的關係太近,讓他知道自己的弱點,也就不會因為尊嚴而在烏江自刎。





    詞句︰
    1. 請找出5組運用得好的詞語。中庸之道,物極必反,束縛,反目成仇,國泰民安。


    2. 請找出3組文章內所運用的修辭技巧。比喻,反襯,對比



    結構︰
    1. 文章分了多少段落?7段

    2. 如何運用連接詞?有運用倘若,反而,所以,因此等等的連接詞。

    回覆刪除